医学前沿

了解最新康复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医学前沿
全部 79 重大新闻 3 医院动态 65 医学前沿 11 媒体聚焦 0 人文关怀 1 康复院报 1 视频新闻 0

儿童孤独症(childhood autism)作为一种儿童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的社会功能,给患儿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时间:2019-09-15   访问量:2243

儿童孤独症(childhood autism)作为一种儿童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的社会功能,给患儿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儿童孤独症也称儿童自闭症,是一类起病于3岁前,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局限性、刻板性、重复性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

广泛性发育障碍包括儿童孤独症、Asperge氏综合征、Rett氏综合征、童年瓦解性障碍、非典型孤独症以及其他未特定性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目前,国际上有将儿童孤独症、Asperge氏综合征和非典型孤独症统称为孤独谱系障碍的趋向,其诊疗和康复原则基本相同。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日益常见的心理发育障碍性疾病。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0-6岁精神残疾(含多重)儿童占0-6岁儿童总数的1.10‰,约为11.1万人,其中孤独症导致的精神残疾儿童占到36.9%,约为4.1万人。儿童孤独症以男孩多见,其患病率与种族、地域、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

儿童孤独症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具有生物学基础的心理发育性障碍,是带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在特定环境因素作用下发生的疾病。遗传因素是儿童孤独症的主要病因。环境因素,特别是在胎儿大脑发育关键期接触的环境因素也会导致发病可能性增加。

儿童孤独症起病于3岁前,其中约2/3的患儿出生后逐渐起病,约1/3的患儿经历了12年正常发育后退行性起病。

儿童孤独症症状复杂,但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核心症状。

(一)社会交往障碍。

儿童孤独症患儿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陷,他们不同程度地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也缺乏正常的交往方式和技巧。具体表现随年龄和疾病严重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以与同龄儿童的交往障碍最为突出。

1.婴儿期。患儿回避目光接触,对他人的呼唤及逗弄缺少兴趣和反应,没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势或抱起时身体僵硬、不愿与人贴近,缺少社交性微笑,不观察和模仿他人的简单动作。

2.幼儿期。患儿仍然回避目光接触,呼之常常不理,对主要抚养者常不产生依恋,对陌生人缺少应有的恐惧,缺乏与同龄儿童交往和玩耍的兴趣,交往方式和技巧也存在问题。患儿不会通过目光和声音引起他人对其所指事物的注意,不会与他人分享快乐,不会寻求安慰,不会对他人的身体不适或不愉快表示安慰和关心,常常不会玩想象性和角色扮演性游戏。

3.学龄期。随着年龄增长和病情的改善,患儿对父母、同胞可能变得友好而有感情,但仍然不同程度地缺乏与他人主动交往的兴趣和行为。虽然部分患儿愿意与人交往,但交往方式和技巧依然存在问题。他们常常自娱自乐,独来独往,我行我素,不理解也很难学会和遵循一般的社会规则。

4.成年期。患者仍然缺乏社会交往的兴趣和技能,虽然部分患者渴望结交朋友,对异性也可能产生兴趣,但是因为对社交情景缺乏应有的理解,对他人的兴趣、情感等缺乏适当的反应,难以理解幽默和隐喻等,较难建立友谊、恋爱和婚姻关系。

(二)交流障碍。

儿童孤独症患儿在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方面均存在障碍。其中以言语交流障碍最为突出,通常是患儿就诊的最主要原因。

1.言语交流障碍。

1)言语发育迟缓或缺如。患儿说话常常较晚,会说话后言语进步也很慢。起病较晚的患儿可有相对正常的言语发育阶段,但起病后言语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部分患儿终生无言语。

2)言语理解能力受损。患儿言语理解能力不同程度受损,病情轻者也多无法理解幽默、成语、隐喻等。

3)言语形式及内容异常。对于有言语的患儿,其言语形式和内容常存在明显异常。患儿常存在即刻模仿言语,即重复说他人方才说过的话;延迟模仿言语,即重复说既往听到的言语或广告语;刻板重复言语,即反复重复一些词句、述说一件事情或询问一个问题。患儿可能用特殊、固定的言语形式与他人交流,并存在答非所问、语句缺乏联系、语法结构错误、人称代词分辨不清等表现。

4)语调、语速、节律、重音等异常。患儿语调常比较平淡,缺少抑扬顿挫,不能运用语调、语气的变化来辅助交流,常存在语速和节律的问题。

5)言语运用能力受损。患儿言语组织和运用能力明显受损。患儿主动言语少,多不会用已经学到的言语表达愿望或描述事件,不会主动提出话题、维持话题,或仅靠其感兴趣的刻板言语进行交流,反复诉说同一件事或纠缠于同一话题。部分患儿会用特定的自创短语来表达固定的含义。

2.非言语交流障碍。

儿童孤独症患儿常拉着别人的手伸向他想要的物品,但是其他用于沟通和交流的表情、动作及姿势却很少。他们多不会用点头、摇头以及手势、动作表达想法,与人交往时表情常缺少变化。

3.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儿童孤独症患儿倾向于使用僵化刻板、墨守成规的方式应付日常生活。具体表现如下:

1)兴趣范围狭窄。患儿兴趣较少,感兴趣的事物常与众不同。患儿通常对玩具、动画片等正常儿童感兴趣的事物不感兴趣,却迷恋于看电视广告、天气预报、旋转物品、排列物品或听某段音乐、某种单调重复的声音等。部分患儿可专注于文字、数字、日期、时间表的推算、地图、绘画、乐器演奏等,并可表现出独特的能力。

2)行为方式刻板重复。患儿常坚持用同一种方式做事,拒绝日常生活规律或环境的变化。如果日常生活规律或环境发生改变,患儿会烦躁不安。患儿会反复用同一种方式玩玩具,反复画一幅画或写几个字,坚持走一条固定路线,坚持把物品放在固定位置,拒绝换其他衣服或只吃少数几种食物等。

3)对非生命物体的特殊依恋。患儿对人或动物通常缺乏兴趣,但对一些非生命物品可能产生强烈依恋,如瓶、盒、绳等都有可能让患儿爱不释手,随时携带。如果被拿走,则会烦躁哭闹、焦虑不安。

4)刻板重复的怪异行为。患儿常会出现刻板重复、怪异的动作,如重复蹦跳、拍手、将手放在眼前扑动和凝视、用脚尖走路等。还可能对物体的一些非主要、无功能特性(气味、质感)产生特殊兴趣和行为,如反复闻物品或摸光滑的表面等。

4.其他表现。

除以上核心症状外,儿童孤独症患儿还常存在自笑、情绪不稳定、冲动攻击、自伤等行为。认知发展多不平衡,音乐、机械记忆(尤其文字记忆)、计算能力相对较好甚至超常。多数患儿在8岁前存在睡眠障碍,约75%的患儿伴有精神发育迟滞,64%的患儿存在注意障碍,36%~48%的患儿存在过度活动,6.5%~8.1%的患儿伴有抽动秽语综合征,4%~42%的患儿伴有癫痫,2.9%的患儿伴有脑瘫,4.6% 的患儿存在感觉系统的损害,17.3%的患儿存在巨头症。以上症状和伴随疾病使患儿病情复杂,增加了确诊的难度,并需要更多的治疗和干预。

(三)儿童孤独症的治疗以教育干预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教育干预的目的在于改善核心症状,同时促进智力发展,培养生活自理和独立生活能力,减轻残疾程度,改善生活质量,力争使部分患儿在成年后具有独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1.干预原则。

1)早期长程。应当早期诊断、早期干预、长期治疗,强调每日干预。对于可疑的患儿也应当及时进行教育干预。

2)科学系统。应当使用明确有效的方法对患儿进行系统的教育干预,既包括针对孤独症核心症状的干预训练,也包括促进患儿身体发育、防治疾病、减少滋扰行为、提高智能、促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3)个体训练。针对儿童孤独症患儿在症状、智力、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在评估的基础上开展有计划的个体训练。对于重度儿童孤独症患儿,早期训练时的师生比例应当为11。小组训练时也应当根据患儿发育水平和行为特征进行分组。

4)家庭参与。应当给予患儿家庭全方位的支持和教育,提高家庭参与程度,帮助家庭评估教育干预的适当性和可行性,并指导家庭选择科学的训练方法。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心态、环境和社会支持均会影响患儿的预后。父母要接受事实,妥善处理患儿教育干预与生活、工作的关系。

2.干预方法包括:

1)行为分析疗法(ABA)

原理与目的:ABA采用行为主义原理,以正性强化、负性强化、区分强化、消退、分化训练、泛化训练、惩罚等技术为主,矫正孤独症患儿的各类异常行为,同时促进患儿各项能力的发展。

经典ABA的核心是行为回合训练法(DTT),其特点是具体和实用,主要步骤包括训练者发出指令、患儿反应、训练者对反应作出应答和停顿,目前仍在使用。现代ABA在经典ABA的基础上融合其他技术,更强调情感与人际发展,根据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步骤和方法。

3.用于促进儿童孤独症患儿能力发展、帮助患儿学习新技能时主要采取以下步骤:

1)对患儿行为和能力进行评估,对目标行为进行分析。

2)分解任务并逐步强化训练,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进行某项分解任务的训练。

3)患儿每完成一个分解任务都必须给予奖励(正性强化),奖励物主要是食品、玩具和口头、身体姿势的表扬,奖励随着患儿的进步逐渐隐退。

4)运用提示和渐隐技术,根据患儿的能力给予不同程度的提示或帮助,随着患儿对所学内容的熟练再逐渐减少提示和帮助。

5)两个任务训练间需要短暂的休息。

(四)孤独症以及相关障碍患儿治疗教育课程(TEACCH) 

原理与目的儿童孤独症患儿虽然存在广泛的发育障碍,但在视觉方面存在一定优势。应当充分利用患儿的视觉优势安排教育环境和训练程序,增进患儿对环境、教育和训练内容的理解、服从,以全面改善患儿在语言、交流、感知觉及运动等方面存在的缺陷。

步骤:

1.根据不同训练内容安排训练场地,要强调视觉提示,即训练场所的特别布置,玩具及其他物品的特别摆放。

2.建立训练程序表,注重训练的程序化。

3.确定训练内容,包括儿童模仿、粗细运动、知觉、认知、手眼协调、语言理解和表达、生活自理、社交以及情绪情感等。

4.在教学方法上要求充分运用语言、身体姿势、提示、标签、图表、文字等各种方法增进患儿对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运用行为强化原理和其他行为矫正技术帮助患儿克服异常行为,增加良好行为。该课程适合在医院、康复训练机构开展,也适合在家庭中进行。

(五)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

RDI是人际关系训练的代表。其他方法还有地板时光、图片交换交流系统、共同注意训练等。

原理:目前认为共同注意缺陷和心理理论缺陷是儿童孤独症的核心缺陷。共同注意缺陷是指患儿自婴儿时期开始不能如正常婴儿一样形成与养育者同时注意某事物的能力。心理理论缺陷主要指患儿缺乏对他人心理的推测能力,表现为缺乏目光接触、不能形成共同注意、不能分辨别人的面部表情等,因此患儿无社会参照能力,不能和他人分享感觉和经验,无法与亲人建立感情和友谊。RDI通过人际关系训练,改善患儿的共同注意能力,加深患儿对他人心理的理解,提高患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步骤:

1.评估确定患儿人际关系发展水平。

2.根据评估结果,依照正常儿童人际关系发展的规律和次序,依次逐渐开展目光注视-社会参照-互动-协调-情感经验分享-享受友情等能力训练。

3.开展循序渐进的、多样化的训练游戏活动项目。活动多由父母或训练老师主导,内容包括各种互动游戏,例如目光对视、表情辨别、捉迷藏、“两人三腿”、抛接球等。要求训练者在训练中表情丰富夸张但不失真实语调抑扬顿挫。

(六)其他干预方法。

地板时光训练也将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作为训练的主要内容,与RDI不同的是,地板时光训练是以患儿的活动和兴趣决定训练的内容。训练中,训练者在配合患儿活动的同时,不断制造变化、惊喜和困难,引导患儿在自由愉快的时光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训练活动分布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时段。

感觉统合治疗是由美国的爱尔丝创立,目前主要运用于儿童多动症和儿童学习障碍的治疗,也广泛运用于儿童孤独症的治疗,该疗法主要运用滑板、秋千、平衡木等游戏设施对儿童进行训练,根据报道和观察对于减少孤独症儿童的多动行为、增加语言等有较好的疗效。此外类似于感觉统合的疗法还包括音乐治疗、挤压疗法、拥抱治疗、触摸治疗等。

感觉统合的理论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家根据神经心理学理论,于1972年系统的提出的。所谓感觉统合,是指人的大脑将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多次分析,综合处理,形成有效的组合,并作出正确的应答,使个体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和谐有效的运作,通俗的讲,就是将有用的,有关信息报告给大脑,无用的无关的信息,过滤掉,就好像某单位的收发室,整场的手法人员将邮递员送来的报纸和信件根据订阅单位和收件人的姓名准确地放到其信箱中,对“死信”废材料置之不理。有问题的收发人员则是部分报纸和信件能放对,部分张冠李戴放错了,部分有用报纸和信件被当做废纸、死信而置之不理;部分无关材料被作为重要信息报告给单位第一把手,部分重要通知却被当做废纸扔掉。

感觉统合是由许多部分形成整体,以对香蕉的认知为例,视觉给脑传达香蕉是黄色的长条的信息,手指的触觉告诉脑香蕉的外表是比较光滑的,鼻子的味觉让我们认识到香蕉特有的香气。若要进一步品尝香蕉的美味,就要把香蕉剥开,这就需要双手与十指协调的运动。

感觉需要统合,感觉与运动也需要统合。个体接受外界环境的刺激,不但要正确地整合感觉信息,还要做出正确适当的反应,这种反应便包括大量的运动,反过来,身体的运动是促进感觉发展的重要途径。

(七)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理论及其生理基础

视觉的发育(0-3岁儿童的视觉是跳动的,属自然现象,如:鱼、壁虎、青蛙)

新生儿对强光招式有瞬目动作,单不能注视。

新生儿两眼注视范围为45度,4周时达到90度,3个月达到180度。

3-4周小儿视物最清楚的距离为25-30cm3个月以后能注视到奶瓶,4个月时两眼才协调的比较好,5个月幼儿进食前看到奶瓶能表示兴奋,6个月时可以通过弯腰或低头去看感兴趣的物体,1岁以内小儿尚不能追视快速运动物体。2岁左右的孩子宜看字少图多的书,有字不是为了认字,图多为了发展孩子的专注力,想象力,孩子不要打扰,3岁之前形成专注力。

听觉的发育

听觉识别不足:人类的听觉最早形成,单成熟最晚。

研究表明了胎儿在子宫内已有听力,足月新生儿对声音的反应惊吓反射,眨眼或表现啼哭。

婴儿6个月能模仿声音,7个月叫其名字有反应,9-12个月能听懂几个字,包括家庭成员的称呼。

1岁时能判断声音的来源,同时开始增强对语言的感觉能力,此时可加强训练听,促进说话。(对孩子不停的说,让他“录”下来)

18个月开始分不同的声音,2岁时听力更加精细。3岁时能听懂各种不同的音调,4岁时听觉已经发育完善。

嗅觉的发育

出生时嗅觉中枢及末梢已经发育成熟,小儿出生后就有嗅觉和味觉的能力,3-4个月区分愉快与不愉快的气味,7-8个月能分辨芳香的气味。

嗅觉与食欲、认知、安全、生理享受和情绪变化等众多生命基本活动密切相关,嗅觉系统与其他系统的神经中枢有较为广泛的联系。

味觉的发育

味觉在出生时已经能够很完善,新生儿对不同的味道产生不同的反应,对甜味则是一开始就是积极的,对咸、酸、苦的反应是消极的,呈现痛苦的表情,如产生皱脸、闭眼等。4-5个月的婴儿对事物口味的改变会出现非常敏感的反应。

脑的结构与功能

人脑是智慧的器官,起结构具有高度完备性与复杂性,人脑内有140亿个细胞—中脑—桥脑—延脑。通常讲延脑、脑桥和中脑称为脑干(左右方向分不清是小时候爬行时间过短)。

新生儿的脑像一颗有0.5磅的芒果,1岁时增长到两颗芒果(1磅),3岁时脑的容量已经达到智慧饱满的成人脑子的75%,六岁时的脑像颗接近95%实诚的小哈密瓜(0-3岁脑神经迅速发展,是学习教育唯一黄金期。)

额叶-逻辑思维分析能力,设定远大重要的目标,做分析判断策划多远的工作计划。

小脑-主管运动及平衡,其中认知、社交、思考、记忆、学习,辅助行政。

中心-前额叶,作全方位运作的功能。

杏仁体-脑的情绪中心。

海马回-重现白天经历的事件与学习,然后把他们强化传送到长期记忆中。

大脑-两个大脑半球分别交叉控制这身体的两侧,大脑的功能是高度的专职化。

脑干-是神经传导的交通要道,包括上行的各种感觉信息的输入,下行的大脑指挥全身运动的信息输出。(扒在地上抬头、推球,锻炼脑干)

感觉统合的概论

1970年欧美日本先进国家,问题儿童日趋严重,经过数百位专家共同研究,终于在1972年南加州大学的爱尔斯博士提出感觉统合失调学,认为感觉统合是知道人体器官各个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做出反应,只有经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工作,使个体与环境顺应的接触。

感觉学习与感觉统合

人类通过六感:视、听、嗅、味、触、重力感来感受外界事物,从而了解和认识外部世界,通过感觉运动学习这种非常自然而又被重视的方式,人类认识主客观体关系,人类的自身也得到发展。

初生婴儿已经有听、视、嗅、味、触、运动等感觉,例如:闻到奶味就砸嘴,转头、四肢挥舞,表示高兴,这就是感觉学习。

感觉统合的三个阶段:0-3 岁时感统的自我生长期

3-6 岁时感统的补充期

6-12 岁时感统的治疗期

但婴儿的感觉统合能力是低级的、原始的、不协调的,必须经过无数次丰富的“感觉运动学习”才能使大脑感觉统合由不协调向协调发展。

感觉学习与感觉统合的失调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感觉学习”起步,从生到死,生命中的每一刻,我们都在进行着感觉统合,因为我们的遗传基因中保持着这种能力,但如果孩子的感觉学习严重不足或扭曲,就会导致大脑在接受信息、传导信息、整合信息、输出指令、机体运作等方面发生问题,就会影响大脑的全面发展,就会导致一系列轻重不同的异常,这就是感觉失调。

1.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主要包括:

1)前庭觉统合失调

2)本体感觉统合失调

3)触觉防御过度或迟钝

4)视觉和听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的生长过程

前庭觉是大脑功能的门槛

前庭平衡觉的发展水平与孩子的语言、认知、社交、专注、思维等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任何一种感觉运动统合过程都是由:感觉器官、脑干、大脑三组神经组成。

前庭平衡感觉器官包括内耳的椭圆囊和三个半规管。

椭圆囊、球囊的作用是感觉机制一种方向的直线变速运动和头部位置的改变。

三个半规管的作用是感受任何层面上不同方向的旋转变速运动,因此前庭器官控制人的重力感和平衡感(前庭器官和翻、爬、坐、站、走、跑等行动有重要关系对重力的感受,判断身体与环境的关系控制身体的平衡、方向感、距离的正确掌握)

前庭觉失调的主要表现:

观测距离不准,左右分辨不良,方向感不明

协调能力差,动作笨拙,笨手笨脚

空间定向困难

经常晕车或者一直不晕

写错字,写反字或串行

触觉是神经体系的影响

触觉在人类行动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触觉系统是最大的感觉系统,皮肤有多种不同的感受器,接受触、压、冷热、疼痛以及皮肤上汗毛的浮动等感觉。

人类在胚胎期有三层结构,最外层日后发展成皮肤及神经系,也就是说人类的触觉和神经体系是相关的,触觉便是神经组织最重要的营养,触觉的敏感度会影响大脑辨识能力,身体的灵活及情绪兴奋剂的好坏。

触觉体系是胚儿在子宫中最先发展的感觉系统,当视觉和听觉系统刚开始发展的时候,触觉系统已经有效地发挥功能了。因此,触觉对整个神经组织地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触觉过度敏锐的幼儿,通常反映较快,IQ也较高,但由于情绪无法控制,EQ等方面的能力均很差,更重要的有计划加以协助。(触觉过度敏感的幼儿较固执,对别人许诺的事很在意,不能轻易改变原有事物与行程。)

感觉统合失调主要是应为触觉神经和外界环境协调不佳,从而影响大脑对外界的认知和应变,即所谓触觉敏感(预防过度)或迟钝(预防过弱)。

1.触觉失调的表现:

1)怕人,远离别人(敏感)

2)害怕拥挤,缺乏自信(敏感)

3)害怕新环境、新东西(敏感)

4)挑食、偏食

5)胆小、害羞

6)粘人、喜欢搂抱

7)发音不清楚,缺乏安全意识

本体感是自信心和创造力的根(不好的孩子,没有秘密、执着固执、理由多)

肌肉、关节、韧带是本体感觉器其发展水平影响着孩子的行动、计划、动作协调、社交和语言能力。

肌肉和关节是本体感觉的感受器,本体感觉指的是肌肉的收缩与伸张、弯曲、伸直、推拉、旋转以及两根骨骼间的关节的压缩所引起的感觉信息。

本体感觉的发展是以前庭平衡和触觉的发展为基础的,本体感觉出现问题会让儿童动作不协调。

2.本体感失调表现:

1)动作忘记快,发音不准

2)行动散漫

3)挫折感多,情绪波动

4)特别怕黑

5)不会穿衣,扣扣子

爱尔丝认为最重要的失调原因

胎位不正所产生的固有平衡失调。(横、坐不行,倒可以)

活动空间太小,爬行不足所产生前庭平衡时常。(必须爬行,双脑分化)

父母太忙碌,造成右脑感觉刺激不良。

早产或剖腹产,造成触觉学习不足。(早产37周内,多洗澡,多按摩,用不同材质按摩)

祖父母采用传统方式教育,要求太多或太放纵。

洁癖症母亲或保姆造成幼儿触觉刺激缺乏及活动不足。

要求太多,管教太严,产生拔苗助长的挫折。

保护过度或骄纵溺爱,造成身体操作能力欠缺。

过早用学步车,造成前庭平衡及头部支撑力不足。

延误矫正,造成幼儿自信不足和不良习惯的定型化。(8岁前)

爱尔丝认为最重要的失调反应

前听觉

爱旋转游戏,过久而不会晕眩

容易跌倒或撞墙

前听觉的主要功能:头颈支持,将视听嗅味触,上行传达到左右脑并作出适当的讯息。

3.触觉反应过敏

1)固执、思考多、害怕学习压力

2)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

3)到处碰、破坏力强

对自己的事物很敏感,但很容易动情

4.本体感和重力

1)毫无原因惧怕某些学科、但很容易动情

2)发音不准、语言发展缓慢

3)坐立不安、姿态不安。无法安静

4)喜欢爬高却不敢走平衡木

5.视觉空间和形态感受

1)搭积木、玩拼图总比别人差

2)很容易迷失方向

3)对模型或图样的异同识别有困难

4)不喜欢到陌生的地方

婴幼儿生长发育监测的注意事项

选择适宜的环境

舒适的体位,不同的状态会有不同表现,因此首先让孩子感到舒服,才能引出最佳的发射。

根据孩子的情况,应在孩子安静和觉醒情况下进行。

根据孩子生理的标准。

一次不成功时要重复监测。

掌握标准灵活运用。

不能主观给孩子下结论,以避免增加家长的负担。

准确的手法及敏感的判断力。

6.损伤性:

1)新生儿窒息

2)分泌过剩(巨大儿)

(颅内出血

7.出生月龄:

1)早产儿

2)多胎妊娠

3)先天性畸形

8.干预:

1)给孩子做腹按摩

2)被动操

3)主动运动锻炼

4)定期检查

9.神经行为异常:

1)运动发育落后

2)主动运动减少

3)肌张力异常、张力过高、肌张力过低

常用的几种训练方法:

10.针对前庭功能失调的训练

1)坐在吊网内左右前后旋转摆动;

2)仰卧、俯卧在大笼球上滚动,保持身体的平衡功能;

3)站立在平衡台上接抛球或拍球;

4)坐在独角椅上保持身体平衡;

5)坐在羊角球上跳跃;

6)站在蹦蹦床上跳跃;

7)走平衡台或直线行走;

8)拍球、运球行走;

9)跳绳、骑自行车;

10)荡秋千、攀爬绳架、在草地上翻滚。

11.针对触觉过敏的训练

1)用各种不同质地的毛刷、干布摩擦刺激手指、掌心、躯干、四肢的皮肤;

2)毛巾游戏,用大毛巾把孩子裹起来,让他在毛巾中滚动,刺激身体的不同部位;

3)让孩子身体靠墙,或用两个垫子把孩子挤压在中间,从轻到重挤压身体的不同部位;

4)用梳子梳头,用吹风机(冷热)吹动全身不同部位;

5)玩橡皮泥、湿面粉及泥巴,训练手指的肌肉;

6)穿越彩色山洞、四肢爬行、翻滚;

7)在浴缸内做沐浴游戏;

8)在大自然环境中学习游泳;

9)仰卧或俯卧在垫子上,用带刺笼球进行全身不同部位的挤压按摩;

10)球池运动,让孩子模仿开汽车、跳跃等姿势。

12.针对本体感觉的训练

1)头部和四肢弯曲、伸展、左右摆动、上下摆动;

2)举起、提起、背起重物行走或上下楼梯;

3)俯卧撑以及抓住双手,拉起身体;

4)伸展扩胸器;

5)脚踏车或滑板车及前冲滑板运动;

6)四肢趴在地上,用手支撑;趴地推球;

7)跳蹦蹦床,单脚跳、兔子跳、单脚站立;

8)辨别自己身体的上下、左右、前后方位;

9)闭眼触摸,指认身体的不同部位;

10)与同伴进行捉迷藏的游戏等等。

(九)音乐疗法

音乐治疗1940年在美国堪萨斯大学正式成为学科。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音乐治疗已成为一门成熟完整的边缘学科,已经确立的临床治疗方法多达上百种,并形成了众多的理论流派 在美国有近80多所大学设有音乐治疗专业,培养学士,硕士和博士学生。目前美国有大约4000多个国家注册的音乐治疗师在精神病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医院、儿童医院、特殊教育学校和各种心理诊所工作。从上世纪70年来开始,音乐治疗传入亚洲。目前,在国内较大的医院都设有专门的音乐治疗师

在中国特殊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有越来越多的优秀音乐治疗师投身到特殊教育中来,音乐治疗也广泛运用到、学习障碍、智力落后、精神或行为紊乱、行为偏差问题儿童等特殊需要人群。

1.音乐治疗的定义。

音乐治疗是一门成熟完整的应用学科,涉及学科广泛、应用领域庞杂、流派思想丰富,各国专家在音乐治疗的领域及治疗方法的不同,产生了不一致的定义。

1)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帮助者达到健康的目的。此定义强调:音乐治疗是一个包括了各种不同方法和流派理论的应用的科学的系统治疗过程, 音乐治疗运用听、唱、器乐演奏、音乐创作、歌词创作、即兴演奏、舞蹈等等一切与音乐有关的活动形式作为手段;音乐治疗过程必须包括有音乐、被治疗者、和经过专门训练的音乐治疗师这三个要素。

2)音乐治疗是以音乐的实用性功能为基础按照系统的治疗程序应用音乐或音乐相关体验作为手段治疗疾病或促进身心健康的方法。而只要是系统的,有计划有目的的应用音乐作为手段从而达到促进人类身心健康的目的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活动,都应属于音乐治疗的范畴。

2.音乐治疗的形式

1)被动音乐治疗。被动式音乐治疗就是让患儿聆听事先录制好的音乐,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因素调节他们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引起他们在生理、心理、认知、精神、情绪等方面的改变,使患病者的精神、神经系统得到调节,从而达到治疗和康复的目的。

2)主动音乐治疗。主动音乐治疗是一种由患儿亲自参与音乐活动。即让患儿直接参与游戏、演奏、表演等等音乐行为,进而达到治疗与康复的目的。

3.音乐治疗对、学习障碍、智力落后、精神或行为紊乱、行为偏差问题儿童等特殊需要人群的治疗效果。

1)促进孤独症、学习障碍、智力落后、精神或行为紊乱、行为偏差问题儿童等特殊需要人群感知能力的发展。

在音乐治疗中,愉悦的音乐情境可以为患儿提供听觉、视觉、触觉、运动觉等多重感官经验,满足其感官的需求,刺激其感官的开发与统合。比如,波波在治疗师设计的音乐舞蹈节奏系列训练活动中,视觉、触觉、听觉的参与改善了注意力和感知觉的发展。波波在敲打乐器时,视觉上需要专注乐器,乐器的震动直接传到他的双手,而震动的声波也通过空气及地板间接地刺激着他的皮肤触觉,这样多重感官的刺激,加强了孩子对节奏的感应,从而提高其对音乐的节奏的掌握和控制。另外,治疗师还安排该自闭症孩子观看律动操教学DV,模仿简单的律动操,和他一起做配合性动作,使其在视、听、动、想一连串的活动中,丰富多感官刺激,增加感知信息,扩大感知容量。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波波不但越来越喜欢音乐,还在书写,认读,操作训练中都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主动配合治疗训练,使他的感知能力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促进孤独症、学习障碍、智力落后、精神或行为紊乱、行为偏差问题儿童等特殊需要人群注意力的发展。

在患儿的注意力训练方面,音乐的声响直接通过大脑,不需语言直接跳入脑海,所以就能很快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小硕的注意力差,容易转移,在音乐治疗过程中,为他设计的内容紧凑而全面些,听、唱、视、记忆等多种活动交替进行,使他耳朵要听、眼睛要看、嘴巴要唱、还要配合各种动作,调动其各个器官都要参与音乐活动。通过治疗,小硕的注意力较为集中,注意的持续时间逐渐增长,同时由于有意注意的多种感官参与,锻炼了他注意的分配能力,使其注意范围随之扩大,从无意注意也逐渐向有意注意发展。

3)促进孤独症、学习障碍、智力落后、精神或行为紊乱、行为偏差问题儿童等特殊需要人群动作技能的发展和肢体的协调。

打击乐器是音乐治疗的工具之一。云云对玩具等实物很感兴趣,却不能恰当的使用,且动作协调能力差。治疗师给云云制定音乐治疗计划的时候,考虑这些特点,利用双响筒、沙锤、碰铃、铃鼓等乐器的敲打,在聆听节奏感强的音乐的同时,教他使用打击乐器的方法,丰富他的感官刺激,增加其活动的意愿,让他在有规律和特定的音乐治疗情境中发展出主动式或被动式的肢体动作。通过这一项训练,改善了云云肌肉控制力与肢体协调性,在精细动作、粗大动作技能和身体本身的活动力方面也有较大的进步。

4)有利于孤独症、学习障碍、智力落后、精神或行为紊乱、行为偏差问题儿童等特殊需要人群的情绪、情感表达。

音乐能够对情绪产生巨大影响,并且改变人的精神状态。淼儿情绪波动大,情感表达能力差。在音乐治疗过程中,治疗师设计小组治疗,把淼儿融入小组治疗中。首先采用可视音乐治疗仪引导儿童们进入一种非常放松的状态,然后播放特别安排的视频,同时引导孩子们在听和看的同时自由地联想或回忆,鼓励他们试着表达兴奋、沮丧、快乐、生气的情绪;另外,为儿童们设计简单音乐剧的排练和表演,学生学习角色扮演,体验生活和同学间的情感交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儿童们的表情都丰富了许多,有的还懂得他人的情绪,淼儿也会观察老师的表情,课堂上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一些不良的情绪也得到改善。

5)促进孤独症、学习障碍、智力落后、精神或行为紊乱、行为偏差问题儿童等特殊需要人群儿童语言表达技能的发展。

言语的发展不单是听到与听不到的问题,还牵涉听力辨别和听觉理解的能力,而音乐治疗与这项能力训练存在相关性。对于语言基础较好的宝宝来说,此项训练起到很大的辅助治疗作用。在音乐治疗活动中,治疗师有意识地训练他按节奏说话,用旋律记忆歌词。通过歌咏和童谣的模仿学习,宝宝的语言清晰度提高了,词汇量也增加了,表达性语言能力和主动性也所提高,接收性语言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6)提高孤独症、学习障碍、智力落后、精神或行为紊乱、行为偏差问题儿童等特殊需要人群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音乐治疗活动能将特殊行为合理化。小苒是个多动且不听指令、不喜欢人多、易烦躁的孩子,因此集体活动总是无法参加,但他理解能力、模仿能力较好,对事物较好奇,在自然的情况下(如团体的课程模式中)引导他学习互动的方式,如唱问候歌与再见歌,学习等待、分享、轮流,与他人互动,眼神的接触等。通过长期的音乐治疗后,他的情绪有所改变,能产生鲜明的情感体验,产生积极的社会性学习行为和良好的自信心,并从他控变自控,由注重自我到注重整体活动和他人行为。

本文编辑:康复诊疗中心  郄淑燕0


上一篇:中国康复大学正在筹备当中 有望2020年3月开工建设

下一篇:冬病夏治 妙用艾灸 “冬病夏治”的理论依据是什么?